七国之乱._中国历史故事
笔趣阁 > 中国历史故事 > 七国之乱.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七国之乱.

  晁错死后,汉景帝下令七国诸侯军队停止叛乱,然而吴王刘濞不仅不予理会,反而公然宣布自己要称帝,无视景帝的权威。袁盎受命带着诏书前去劝降刘濞,刘濞不仅自称为帝,蔑视景帝的诏令,还将袁盎扣押在军中,意图杀害。袁盎察觉不妙,在黑夜中成功逃脱,迅速赶回长安,将刘濞的言行如实禀报景帝。景帝这时才醒悟,原来刘濞蓄谋已久,晁错的死并不能平息叛乱,当务之急是尽快平定叛乱。

  就在这时,前线与诸侯军队交战的校尉邓公返回长安汇报战况,景帝焦急询问战局,邓公坦言:“吴王的反叛之心由来已久,削藩与否只是其借口,他早有谋反之实。晁错提出的削藩实则是为了巩固朝廷权力,防范诸侯坐大,然而晁错被杀,恐怕会让天下忠贞之士心寒,不敢再进谏直言。”景帝听后深感懊悔,面对当前局势,他想起了汉文帝临终前的嘱托,于是决定启用周亚夫,封其为太尉,负责平定叛乱。

  公元前154年,太尉周亚夫率领军队与吴、楚联军正面交锋,同时骊寄领兵攻打赵军,栾布率军对抗齐军,而大将军窦婴则驻扎在荥阳,密切关注齐、赵两军动态,随时准备支援。窦婴最初还想推辞重任,但在景帝以国家安危为由的强烈要求下,最终接受了大将军的职位。

  周亚夫出兵后,根据情报判断吴楚联军正猛烈攻打梁国,他向景帝提出了战术策略:“吴楚联军攻击力强劲,如果我们直接迎战,将会造成重大损失。不如利用梁国作为诱饵,先切断吴楚联军的粮道,待其兵力消耗后再进行决战。”景帝认可了这一方案。

  周亚夫率军前往战场途中,采纳了一位谋士的建议,绕道蓝田,避开敌军可能设置的伏兵,经武关至雒阳,果真发现了敌军在此设下的埋伏。与此同时,梁国遭受重围,梁王急切请求周亚夫救援。周亚夫表面上答应支援,实则并未立即驰援,而是选择在远处观望。梁王多次催促无效,只得向景帝求救,景帝也下令周亚夫出击,但周亚夫依旧按兵不动,仅组织部队劫掠了敌军粮草,并俘虏了运粮部队。周亚夫的这一举动让部下士兵感到困惑,甚至有人误以为他在帮助叛军,军心一度出现了动摇。但周亚夫并未作出解释,任由士兵自行揣测。

  吴王刘濞发现粮草被截,军中粮草供应告急,士兵逐渐丧失战斗力。刘濞焦虑之下,决定趁夜派出一支突击队袭击周亚夫军营,试图制造混乱。当晚,周亚夫稳坐营帐,对外面的骚乱不闻不问,任凭士兵在营地内奔跑呼喊。他此举旨在让诸侯军误以为己方军纪涣散,易于对付,从而引发他们的轻敌心理,暴露破绽。果不其然,短暂的混乱过后,敌军侦察兵撤退,刘濞在得知周亚夫军营的情况后,自信满满地宣布次日发起总攻。

  次日清晨,诸侯联军策划从东面突袭周亚夫的阵营,一股强大的兵力迅速集结并向周亚夫的军营挺进。周亚夫冷静分析,推测刘濞意在吸引他们主力至东侧,实际攻击可能来自西侧。于是他下令小股兵力在东面佯装激烈抵抗,而自己亲率主力悄无声息地在西边设伏。不久,远处尘土飞扬,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领军的大队人马逐渐显现。待诸侯联军步入伏击圈,周亚夫果断下令全军出击,诸侯联军因突袭而阵脚大乱,仓促应战。由于周亚夫事先截断了联军粮道,吴楚士兵数日来饥饿难耐,此刻身心疲惫,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更是无力抵抗,纷纷抛下武器逃窜。吴王刘濞目睹此景,深知败局已定,不顾楚王及其他士兵的生死,带着亲信逃离战场。楚王此刻才看清刘濞的懦弱本性,对自己轻信吴王而懊悔不已,自觉无颜面对景帝,最终选择了自刎。吴王侥幸逃回吴国,殊不知一批忠义的大臣与百姓早已对其恨之入骨,密谋除去他。浑然不知危险临近的吴王,还妄图卷土重来,却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几位大臣擒获,就地捆绑,无情地处决。事后,这些大臣将吴王刘濞的首级呈献给了汉景帝。

  随着吴王、楚王的死亡,其余参与叛乱的诸侯王纷纷投降,汉景帝一概判决他们死刑。短短三个月内,周亚夫成功平定了七国之乱,确保了汉朝江山稳固。周亚夫因此功绩获得了朝廷的丰厚赏赐,并在五年后被任命为丞相,成为景帝最为信赖的大臣之一。

  景帝虽然没有废黜叛乱诸侯王后代的爵位,但却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条文限制他们的权力。从此,诸侯王只能在其封地内收取田租,对封地内的官吏任免及政务不再拥有干预权,其权力大幅受限,再也无法与朝廷分庭抗礼。

  时光流转至公元前141年,汉景帝驾崩,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刘彻继位,他就是后来的汉武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jdkjr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jdkjr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